帮助分类
常见问题
服务器/域名/数据库
备案
网络安全
云计算
其他问题
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分为几级?企业如何进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

网络安全等级保护(等保)是我国网络安全基础制度,将系统分为五级管理,2025年新规延长备案有效期、改革测评体系,企业需通过分级防护、技术整合和人员培训高效落地,同时AI赋能将提升合规效率,助力构建主动防御体系。


一、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核心框架


网络安全等级保护(简称“等保”)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制度,旨在通过分级分类管理提升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。




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及最新政策要求,等保制度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五个安全等级,从低到高依次为:


一级(自主保护级)

适用范围:小型私营企业、中小学、乡镇信息系统等

防护要求:用户自主制定安全策略,无需外部测评,适用于对公民权益造成一般损害的系统

二级(指导保护级)

适用范围:市级机关、事业单位及涉及个人信息认证的网站

防护要求:公安部备案,两年一次测评,重点防范对公民权益、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损害的风险

三级(监督保护级)

适用范围:省级政府官网、银行官网、地级市以上重要信息系统

防护要求:公安部备案,每年测评,需建立多因素认证、访问控制等机制,防止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造成损害

四级(强制保护级)

适用范围:国家核心领域系统(如中国人民银行门户集群)

防护要求:公安部备案,半年测评,采用国密算法加密、强制访问控制等高强度措施

五级(专控保护级)

适用范围:涉及国家机密的核心部门

防护要求:定制化安全策略,动态风险评估,需通过国家特殊审批

二、2025年等保制度的核心变化

备案管理动态化

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》有效期延长至三年,但需定期更新数据摸底调查表

创新“安全管理机构所在地优先”原则,解决云服务、跨区域企业备案争议

测评体系改革

测评结论从“优、良、中、差”改为“符合、基本符合、不符合”三档

引入“重大风险隐患”判定机制,综合分析高风险问题与业务相关性

第五级系统监管强化

明确第五级系统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的重要依据,需独立适用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》

三、等保实施流程:从定级到持续优化

系统定级

依据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》,确定系统受侵害的客体(国家安全、社会秩序、公共利益、公民权益)及侵害程度

示例:省级银行官网需定为三级,因其破坏可能影响金融秩序和国家安全

备案与建设整改

物理安全:机房防震、防潮、防火,配备门禁和视频监控

网络安全:部署下一代防火墙、入侵防御系统,实施访问控制

数据安全:采用国密SM4、AES-256加密,落实“3-2-1”备份策略

二级以上系统需向公安机关备案,并按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建设安全设施

核心措施:

等级测评与监督检查

选择具有资质的测评机构,依据《网络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板(2025版)》开展测评

公安机关按系统级别实施监管,例如三级系统每年测评一次,四级系统半年一次

持续优化与应急响应

建立漏洞修复流程,定期开展红蓝对抗演练,提升应急响应能力

示例:2025年某省级银行通过等保测评后,新增AI驱动的钓鱼邮件检测模块,误报率降低40%

四、企业如何高效落地等保?

分级防护策略

根据业务重要性匹配防护强度,例如电商企业需重点保护用户支付数据,建议定为三级

技术工具整合

使用专业漏洞扫描工具(如AppScan、DBScan)定期检测

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,实现桌面防护、内网资产管理等功能

人员培训与意识提升

每季度开展钓鱼邮件模拟测试,提升员工对社会工程学攻击的防范能力

案例:某金融机构通过等保培训,员工安全操作合格率从65%提升至92%

五、等保制度的未来趋势

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协同

第五级系统将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的重要依据,但二者独立适用不同条例

数据安全深度融合

2025年等保测评新增数据摸底调查表,要求企业分类报送核心数据资产

AI赋能安全防护

引入AI大模型进行代码审计、安全风险评估,例如某云服务商通过AI技术将等保合规效率提升60%

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不仅是法律要求,更是企业提升安全能力的必经之路。通过分级分类管理、动态监测与持续优化,企业可在合规的同时构建主动防御体系,为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。